手足口病高发期杀到,家长们一定要掌握这些防治要点!
核心提示:十一月,随着天气渐渐转凉,又将进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。根据往年规律,每年十月手足口病疫情开始出现上升,11~12月会迎来第一个发病高峰。那么什么是手足口病?手足口病是怎么引起的呢?又该如何防治呢?一、什..
十一月,随着天气渐渐转凉,又将进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。根据往年规律,每年十月手足口病疫情开始出现上升,11~12月会迎来第一个发病高峰。那么什么是手足口病?手足口病是怎么引起的呢?又该如何防治呢?
一、什么是手足口病?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比较常见急性传染病,它是一种出疹性的疾病,以患儿口腔、手、足出疹为特征,可在水疱液、咽部分泌物及粪便中分离出病毒。
这种病传染性极强,病人和隐形感染者均为传染源,通过消化道、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,潜伏期多为2~10天,平均3~5天。可以在学校、家庭引起群集发病。
二、哪些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?
手足口病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,6月龄以下婴儿因有胎传抗体的保护发病较少,从6月龄开始发病逐渐增加,1~2岁儿童发病风险最高。低龄儿童发病后得重症、死亡的风险更高。
三、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
得了手足口病,最典型表现是发热、口腔粘膜溃疡和特征性部位(手掌、足底和臀部)皮肤疱疹。
首先出现的症状多为低热,常伴有食欲减退,全身不适,咽喉痛,发热1~2天后出现口腔粘膜溃疡和皮疹,溃疡表现的过程为一开始是红斑,随后出水疱并进展为溃疡,且常因为疼痛而拒食;皮疹的过程为一开始斑丘疹,随后转为疱疹,皮疹不痒。有的也可只表现为皮疹或口腔溃疡,不发热。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,大约7天可自愈,无需采取特殊治疗。
四、出现以下情况需要高度重视的手足口病
重症手足口病多见于0-3岁的婴幼儿,表现为精神差、嗜睡、易惊、头痛、呕吐、烦躁、肢体抖动、急性肢体无力、颈项强直神经症状。相对来说有发热的手足口病比没有发热的会重一些,需要严密观察。如果出现心率、呼吸增快,出冷汗、皮肤花纹、四肢发凉,血压升高,血糖升高,外周血白细胞(WBC)升高,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,需要考虑重症手足口病。
病情再进展,则出现心肺功能衰竭,个别出现脑功能衰竭,比如频繁抽搐等,死亡率较高;此期如果治愈,部分患儿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(由5到6一般数小时)。
五、手足口病治愈后会复发吗?
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多种,它们之间不存在相同的抗原,所以刺激机体后所产生的抗体也不存在交叉免疫能力,所以得过一次手足口病,还有可能再得由另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。
也就是说,手足口病好了以后,还会再得手足口病,但不是原来那种病毒感染所致,所以不能说是复发。
六、得了手足口病家长要注意哪些?
注意饮食——宝宝嘴巴里有水疱时很疼,会影响进食。可鼓励孩子多饮水;对于小龄宝宝,家长可以用杯子、勺子甚至注射器等来给宝宝喂奶,以减少奶嘴对口腔疱疹的刺激。但如果疱疹破溃,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外用的药物。
消毒——孩子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、玩具、地面等,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-2次。孩子分泌物、呕吐物或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,清洁后要及时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,作用30分钟后,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。
居家隔离——隔离时限为手足口病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,此期间应尽量避免带孩子外出,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,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。
七、得了手足口病,应如何治疗?
避免滥用抗生素:千万不要盲目地自行滥用抗生素,因为对于单纯病毒感染而言,抗生素是无效的。只有少数病情较重继发细茵感染时才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。
及时就医:虽然手足口病大多能自愈,且多为轻症。但普通病例是否会发展成为重症病例,难以判断。所以如果发现小朋友有高热,精神差,进食很少的情况,就要尽快去医院就诊了。因为高热持续不退,精神萎靡或烦躁,频繁呕吐,抽搐,肢体抖动,这些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信号及表现,一旦出现就要马上急诊就医,不能耽误。
八、如何预防手足口病?
勤洗手——前面我们已经知道手足口病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,肠道病毒在哪儿呢,在肠道里,在排出的便便里,粪-口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最主要传播方式。所以宝宝勤洗手非常重要。家长替幼儿更换尿布前、处理粪便后也均要洗手。
避免亲密接触——另外,水疱破溃流出的液体也是具有传播性的。唾液、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也是传播方式之一,所以应避免和手足口病患儿亲密接触,同时避免带宝宝去人流很密集的地方。
接种疫苗——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,该疫苗虽然不能预防所有手足口病,但将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。
保证休息和营养——最后,在这个流行季节,家长们需要特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、休息,防止过度疲劳,亦可保证儿童有较好的抵抗力可抵御手足口病的发生。
- 上一篇:武汉玛丽亚妇产医院